
我们所熟知的肌肉活动模式往往是基于健康正常的人体状态,但是在脊柱侧弯的患者当中,软组织收缩、骨骼变形以及单侧的关节僵硬都是非常多见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引起整个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一个脊柱侧弯的弯弧会牵涉到众多的肌肉,所以,我们在矫正时也不能只局限于改善某一条肌肉,而忽略其余部分——很多协同和拮抗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平衡的矫正系统。 脊柱侧弯或多或少是因为力学平衡上的明显改变而形成,在此过程中,肌肉的形状和长度也会发生该改变,而也只有当有关的支持肌肉失去支撑功能或者拉长了,躯干才会发生偏移。 因此,我们在治疗中,首先要改善姿势,使身体重新获得垂直的轴心。 想要完成这一点,就必须锻炼与垂直姿势相关的肌肉群——恢复肌肉间的平衡,“长了的必须缩短,短了的也必须拉长”。 同时还要对两侧的肌肉进行强化,以增强其支撑脊柱及肋骨的功能。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些肌肉的活动。 腹肌 在脊柱侧弯当中,所有的腹肌均牵涉在内。 我们可以做如下推测: 如果是右凸的脊柱侧弯患者——其右侧的腹外斜肌和左侧的腹内斜肌(a-b),对角并排于一线的都会被拉长,肋隆凸可向外或向后移动。 相对的,如图,对侧的肌肉则会缩短(c-d),前肋隆凸会向前向内. 所以,我们在运动治疗中必须恢复肌肉平衡, 缩短拉长的对角线(a-b), 拉长缩短的对角线(c-d)。 2 腰方肌等深层支撑肌肉 腰方肌是腰部的一个重要的深层肌肉,其称为腰方肌其原因是因为腰方肌像一个方形,连接着肋骨、腰椎和髂骨,其实腰方肌并不是一整块肌肉,如果按其的纤维走形,它可以分为三束: 髂肋纤维几乎垂直向下附着于髂嵴和髂腰韧带,向上连接至第12肋。髂腰纤维向下经过同侧髂骨附着点,向上经过上方4个腰椎横突,对角穿过并延伸至髂肋纤维内侧。而纤维最少的腰肋纤维向下跨越 L2—L4或L5横突,向上附着在第12肋,并对角穿过并延伸至髂腰纤维形成交织结构。 在脊柱侧弯中,腰方肌等肌肉单侧收缩,可以将腰椎横突拉向一侧,出现腰椎的偏移及扭曲,造成腰椎段脊柱侧弯。 所以,在侧弯的凸侧,会出现横突与髋旋前的现象。腰部肌肉缩短,也会在对侧形成一肌肉隆凸。 3 竖脊肌(最长肌、髂肋肌等背伸展肌) 竖脊肌分为两组,位于脊柱两旁。 双侧共同收缩可以使脊柱延长。 单侧的髂肋肌收缩也能使胸廓侧屈。 在脊柱侧弯的病例当中,这两组肌肉会失去平衡,导致两边肌肉的活动和长度都不相同。 竖脊肌除了分成两组之外,还分成了三段。以髂肋肌为例,即分为腰、胸、颈三个部分。所以,我们运动治疗的目的是在各个节段制造肌肉平衡,一般来说会从腰开始,然后上面的节段便会自动跟随。 一般来说,脊柱侧弯的患者由于脊柱的扭力关系,会导致凸侧的肌肉较紧张——以胸椎右凸为例,会导致左颈段、右胸段和左腰段的肌肉过分紧张。 临床中,可以由此判断,需要松解哪部分,拉伸哪部分。 最后,凹侧和凸侧的肌肉都应该强化训练,这样才能充分巩固脊柱的稳定性。
其他肌肉
部位: 在项部和背上部皮下, 一侧成三角形,底在脊柱尖在肩峰, 两侧相合成斜方形。 起点:上项线内1/3, 枕外隆凸, 项韧带, 第七颈椎棘突, 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 止点:上部纤维止于锁骨外侧端1/3。 中部纤维止于肩峰和肩胛冈上缘外侧。下部纤维止于肩胛冈上缘。 功能:上部收缩,提肩胛骨外侧缘,使肩胛骨向外上方旋转,帮助上肢上举。下部则下降肩胛骨内侧缘。全部收缩时,使肩胛骨向脊柱移动。肩胛骨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面向后仰旋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支配神经:第十一对脑神经(副神经)。 背阔肌: 部位: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外侧,为全身最大的阔肌,呈三角形,上内侧被斜方肌覆盖。 起于: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中嵴,髂肌外侧唇后1/3。以三到四个肌齿起自下三到四个肋骨外面,有时有小部分肌纤维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收缩,肱骨后伸,旋内,内收。拉高举的上臂向内侧移动。当上肢固定时,拉躯体向上。 神经支配:胸背神经(C6~C8)
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三维脊柱侧弯反馈矫正仪(横卧位) 1 产品介绍 LTM-SC-01能够在三个平面进行被动和主动的脊柱稳定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刺激作用。